7月3日,站在“乏牛坡”上,看着眼前葱绿的原野,听着远处传来的鸟鸣,记者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黄沙弥漫的枯焦之地。
被当地村民称作“乏牛坡”的这道沙丘,位于宁夏盐池县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道湖管理站刘记窑头管护点。20世纪90年代,这里的流沙不断吞噬草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因为沙子多,牛拉车都累得走不上去,所以大家把这里取名叫‘乏牛坡’。”刘记窑头村原村主任刘占有说。
“一场大风后,沙子能堆到跟屋墙一样高。”刘占有回忆,那时,村民们的生存空间被肆意扩张的沙丘挤压到了极点,很多村民甚至考虑搬离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
也就从那时起,村民们下定决心植树种草、治理沙地。“每天早出晚归,大风一起,带的干粮掺和着沙土,就那么凑合着吃。”想起当年村民们治沙吃的苦头,刘占有不胜唏嘘。
经过两代人多年坚持植树造林,结合退耕还林,刘记窑头村生态逐渐好转、风沙渐小,2005年村子修了直通县城的水泥路,乏牛坡逐渐从村民的“交通地图”中边缘化。
随后,刘记窑头村被纳入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项目。“乏牛坡”不仅变得翠绿,还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护林员巡山及生态观光的重要通道。远离风沙侵袭的农田翠绿成片,郁郁葱葱的草场上鸟兽汇集。
“乏牛坡只是盐池县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2006年成立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后,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等项目,以及日常的一些资源管护,让哈巴湖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道湖管理站的冯鹏举说。
近年来,盐池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按照“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总体思路,“封、飞、造”多措并举,“乔、灌、草”合理配置,先后投入资金 33.8 亿元,深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累计防沙治沙、植树造林 391 万亩,形成了“一圈两带三区多点”的生态格局,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昔日“黄沙窝”到如今“绿家园”、从生态最大劣势到最大优势的“三个历史性逆转”。
如今,盐池县植被覆盖率达到70%,县内很难见到100亩以上的沙丘。按照规划,到2030年,盐池县森林保有量将达3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以上,盐池人正在用自己的双手,持续拓展着绿色生态空间。(记者 尤天竹 文/图)